依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018亿元,同比增长9.4%,最后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8.5%,比上年同期上升14.2个百分点。互联网销售继续维持迅速增长势头,全国网上零售额40810亿元,同比增长30.1%。
近年来,国内互联网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各类互联网消费支出迅速增长,电商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人的日常。在很多农产品推广宣传中,电商还可以帮助农民解决滞销“难点”,可谓一举多赢。
然而,有时并不是“多赢”。今年5月,山西临猗县政府发出一份声明,指出多个电子商务平台发布“临猗苹果滞销”的营销推广策划,借助打“悲情牌”推广苹果,给当地果业品牌形象导致了严重干扰。在“果农欲哭无泪,请求支援”的推广内容影响下,苹果获得巨大销售量,但不少买家拿到手的却是“坏掉的”果品。为一概而论,甚至是不真实宣传买单的是买家,更是当地的果品形象。无怪乎当地政府要发出如此一份声明。而对于“临猗苹果”这个品牌来讲,“悲情推广”得不偿失。
如此的事例还有不少。
2025年11月,“河南南召晚秋黄梨销售难,果农忍痛喂猪”的消息在网上流传。很多爱心人士专门赶到南召,却发现中了夸大事实的“套路”。
2025年5月,“广东徐闻菠萝”滞销事件中,某店铺以29.9元10斤包邮的承诺,发起“助农义卖”,1天卖出60万斤菠萝。然而很多顾客收到的却是变质的菠萝,结果果农、企业、买家三败俱伤。
“人无信不可,民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威。”诚信,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出色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紧一环。诚信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和要紧保障。靠“悲情”骗取公众爱心的行为,或许能飞速获得短期利益,但假如没兑现承诺,将会被打上“失信”的标签。轻则是一时一地的利益损失,重则是扰乱正常的电子商务市场环境。不正当的营销推广手法不可以带来长久利益,在这种环境下,最后不会有赢家。
近年来,国内电商进步维持较高增速,但随之带来了各种问题。网上评价刷单、“定制”次等产品“专供”电子商务平台、产品造假以次充好、先提价再优惠……失信现象数见不鲜,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建设亟待加大。
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大对电商范围失信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公告》。公告需要,严厉打击整治电商范围违法失信行为,鼓励在已有些限制新设立账户等13项联合惩戒手段基础上,结合地方实质,革新拟定联合惩戒手段。重点关注“黑名单”失信主体,对逾期未整改的加强惩戒力度。
6月,中国第一部电商范围的综合立法——“电商法草案”提请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三审……
规范电商市场,依法加大互联网空间治理,是互联网消费市场好进步的要紧保障。建设健康诚信的电子商务市场环境,打造风清气正的互联网消费空间,能让买家拥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有效延续国内消费市场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对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备要紧的现实意义。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