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下午5时,202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笔试正式落幕。据统计,本次考试共有139.5万人通过招录机关资格审察,近93万人实质参加考试,超46万人弃考。考试当天全国共有近10万名监考、巡考和考务员工为考生提供考试服务。
  139.5万人通过招录机关资格审察,106.9万人在线缴费确认参加笔试,最后只有近93万人实质参加考试,这么大规模的弃考行为该怎么样解析?显然,不少人是“乐见”这一景象的,由于这意味着国家公务员考试的降温;于是,大规模弃考非常正常,极少人弃考反倒不正常,要不然,怎可将之解析为公众就业观的“理性回归”呢?问题是,近期5年来,最少是那一年的弃考者也有37万,最多的时候有50多万,弃考除去是一种“习惯”,与所谓“理性回归”到底何干?
  那样,大规模弃考何以成为一种“习惯”?这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在个体的层面,正如报名是一种权利,弃考当然也可以说是一种权利。已经交费却没去考的十几万人,还可以潇洒地说自己根本不在乎这点报名费。或许,报名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在弃考者那里,本就纯粹是一种“打酱油”的行为。但不能不说,也正是这种“试都懒得一试”的不真实报名,造就了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的“不真实兴盛”,让不少本来想试却最后没试的人心生顾忌——要了解,数十到上百元不等的报名费,弃考者可能不在乎,但还是有不少人在乎的。
  大规模弃考势必会导致非必须的资源浪费。弃考者浪费的不仅仅是招录机关资格审察的有关工作,也不仅仅是自己可能已经缴纳的报名费。譬如,考场原本不必设置那样多,交通管制等社会负面影响原本可以降低,考务员工自然也无需安排那样多,从印好到销毁一个字都没写的白试题同样可以少浪费一些……可能,没交费的弃考者会说“这是他们该做的”,交费的弃考者甚至可以说“这是我给他们创造的工作机会”,但这个逻辑,就像乱丢垃圾的人需要清洗工感谢自己一样可耻。
  大规模弃考同样与诚信有关。我不了解有关考试报名需知里是不是有“不能无故弃考”的规定,假如没,那显然是一个应该补上的规范漏洞。大规模弃考年年如是,考试机构一直不做任何反应,这是说不过去的。举个极端的例子,倘若有人召集数千“水军”集中考试报名某个职位,别的人还敢考试报名吗?无故大规模弃考,是一种不诚信的表现,它会干扰其他考试报名者做出适当的判断,也会干扰公务员考试的正常组织秩序。假如你压根儿不筹备应考,就根本不必报名;假如你报了名,就算只不过“尝试一下”,至少也应该真的地去“尝试一下”。
  一言以蔽之,大规模弃考不是“正常的现象”,更不是折射国家公务员考试降温的“理性回归”,而是浪费社会资源的不诚信表现。
 来源:北京年轻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