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孔子在家乡曲阜开设私塾,倡导因地制宜,成为万世师表。古时候的私塾,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要紧贡献。伴随西学东渐,近代教育兴起,私塾渐渐式微。改革开放后,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复苏,全国各地又陆续出现一批各具特点的私塾。
一群人想以不一样的方法来念书,一群人想以不同的方法来教书。他们有着什么样的梦想?在实践我们的理想时,他们又会遇见什么困难?私塾能浇灌出什么样的花朵?日前,本报记者探访了坐落于广州乡村的南华书院,这是一家以国学教育为基础,以中医教育为特点的私塾,现在有4~14岁的28名孩子在那里同意全日制的教育。
南华书院坐落于增市区瓜岭村,这里过去是具备百年历史的“瓜洲小学”的学堂。2025年,广州的一群国学喜好者发现了这个地方,建起书院。
生活拐弯处的相逢
李天彤是现在南华书院的副理事长,也是一名国学喜好者。她曾在政府机构工作,后来下海从事广告业,正当事业风生水起之时,她开始深思我们的生活,“难道活着就是为了赚不赚钱?”
2025年,她追随知名学者冯学成学习传统文化。之后,多名同学计划一块办少儿国学堂。于是他们来到了瓜岭村。
李天彤向记者讲述了办学之初异常艰辛的过程。当时,瓜洲小学废弃近三年,房子已是危楼,南华书院的几名校董出资200万元将它修葺一新。
创办初期,因为耗费巨大,资金紧张,最困难的时候学校的女老师要一块做传统手工艺品,如中草药香囊等义卖来补贴办学成本。
在这里念书的孩子,有相当一部分是创立者我们的或亲戚的孩子,也有教职工的孩子,全日制的学生,每一个月收费3500元,教职工的孩子收费则相对打折。李天彤说,因为学生不多,3500元的收费可以说是入不敷出。不过,他们自己也表示,办学本来就不是为了赚钱,只能在现有条件下先争取收入支出平衡。
周而复始读经典
一名女学生向记者展示了如何向孔子行礼,她身体肃立,双手合抱于前,掌心对着自己,分三次向孔子鞠躬,分别鞠躬30度、60度和90度。学生们天天都要进行10分钟的晨礼。
这里的学生们见到记者,大多会主动鞠躬问好,越小的孩子,会越主动打招呼。课间休息时,他们也像公立学校的孩子一样蹦蹦跳跳,打打闹闹,并无二样。
读经是这里的孩子必不可少的功课。依据南华书院这学期学生的日程表,上午的时间,孩子们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读诵经典。
王蒙恩(化名)自南华书院创办以来,就一直在这里念书,刚来的时候,她只有5岁,现在已经9岁。当记者问她学习了什么经典时?她一一列举:“《黄帝内经》、《论语》、《孝经》、《三字经》、《老子》、《药性赋》、《医学三字经》。”
记者请她背诵《论语》,她有一点儿不开心,撇着嘴说:“又要背了啊。”最后她还是熟练地背出了《论语》第一章。但当记者问她“有朋自远方来”的意思是时,她说不了解。
这并不奇怪。这里的老师吴越说:“这类经典的东西,孩子们只须背诵,自然就会了解其中的意思。孩子说不了解的意思是,并非真的不了解,她只不过没办法表达出来,其实心里是了解的。”
怎么样真的因地制宜?
吴越负责整个南华书院的课程设计,他将教学分为九大板块:德行、经典、汉语能力、英语、数学、艺术(包含武术、书法、国画、古琴、手工和陶艺)、中医、通识和游学。
把孩子送去读全日制私塾的父母,毕竟是极少数。到底哪种孩子会来读私塾?吴越总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超前的学生,体制内的教育没办法满足其需要。一个杨姓孩子同意了记者的采访,他今年9岁,爸爸妈妈是老板,他在广东外国语大学附属外语学校读完小学一年级后,转入南华书院就读。记者问他为何要转学?他只说:“父母叫我来,我就来了。”吴越说,杨同学是能力超前的孩子,他的记忆力非常不错,作文、英语都大大超越同龄人,古琴也达到了肯定的级别,体制内的教育已经满足不了他的需要。
还有一类孩子比较偏科,或者不喜欢念书。有几个被体制内学校觉得好动的孩子,也来了这里。吴越说:“有能量才会动。好动,说明他身体里有不少的能量,需要发散出去。有的好动的孩子训练武术,一练三四个小时也不喊累。”
欲培养“精诚大医”
私塾毕业的学生,能找到工作吗?以后怎么样在社会立足?这是父母最担心的问题。南华书院理事长闻勇是中医师。他觉得,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传统文化最好以中医为抓手,学好中医,治病见疗效,不需要怕找不到工作。
南华书院开设了中医班,7~12岁的孩子,学中医基础,要诵读《黄帝内经》、《神农本草》、《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脉诀》等。13~15岁的孩子,则进入中医临床班,要懂传统中医四诊、针灸疗方、艾灸疗法、中药学、方剂学、骨伤疗法等,目的是培养医德高尚、医道精神、医术精湛的“精诚大医”,结业后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从医。
记者旁听了一节养生课,课上有四个学龄前的孩子。一名高姓女老师给他们讲“食物之性”。高老师让每一个孩子说出四种食材,并引导他们联想到这类食材的特质。一问一答间,让孩子们知道节气和食物的关系,譬如,为什么要“冬吃萝卜夏吃姜”。因为与平时生活贴近,孩子们基本能坐定,津津有味地听完整节课。学校正在筹办一个百草园,让学生参与种植中草药,识百草。
无论以后学什么方向,都要学通识入门知识,数学、识字、英语这类基础课程必不可少,这是南华书院特别强调的。
私塾教育出路在哪?
父母最常见的担忧是,孩子从私塾毕业后,能否升入大学,能否融入社会?有父母也担忧过孩子的社交问题,毕竟整个学校才几十人。
记者问该父母,孩子以后还筹备回去体制内学校念书吗?他说,至少小学期间不会,“即便他将来回去体制内,常识也能衔接上。”
王蒙恩是最笃定在这里学习的孩子。她告诉记者,创办之初,这里只有6个学生,现在其他五人都已回到“体制内”的学校。她用了“体制内”这个词,但当记者问她体制内的意思是时,她说“不了解”。她没在其他地方上过学,连普通的婴幼儿园也没上过,她不了解“体制”意味着什么,但却非常了解地了解自己跟别的孩子同意的教育不同。来这里上学,是长辈的意思。她顺从,并处之泰然。根据家人的意愿,王蒙恩日后会从事中医行业。
据了解,现在全国各地有3000多家私塾。现代私塾热,也在一定量上折射了当下教育的流弊。几经波折,南华书院于今年年中拿到了法人登记证书,是民办非企业单位,可以从事传统文化教育、少儿教育培训等业务。但民办学校有学籍,要同意教育部的统一管理。
“义务教育是大众化的教育,针对的是大部分的人,大家没办法取代体制内的教育,但作为体制内教育的补充,大家期望能走出一条我们的路。”李天彤说。(记者练情情)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