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牛民科”郑晓廷:初中肄业成大学终身教授

被叫做“最牛民科”的郑晓廷,在博物馆对一件化石标本进行察看。 天宇自然博物馆供图

  郑晓廷 62岁,山东平邑人,初中肄业生,全世界最大的恐龙博物馆-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馆长,在英国《自然》、美国《科学》等世界顶级科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2025年受聘成为临沂大学教授。其研究发现甚至改变了科学界对恐龙和早期鸟类演化的部分认识,被叫做“中国最牛民科”。
  当记者如约来到郑晓廷的办公室,郑第三“退缩”了。
  他抱歉地说:能否不同意采访?
  此前,他在电话里就拒绝了采访请求,经不住跑到平邑的记者当面“软磨硬泡”,才敲定这次采访,没想到最后关头,郑晓廷又动摇了。
  他不想参与到时下正热的“民科”话题讨论中。
  但要论中国的“民科”,郑晓廷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
  这位今年62岁的老人初中都没毕业,但在古生物学界,已颇具知名度。为了表达对郑晓廷的敬意,古生物研究者们将一种新发现的恐龙命名为“郑氏晓廷龙”。所以,当时下各种离谱,甚至荒诞的“民科”引发热议时,一位科学工作者朋友建议记者去平邑,他觉得郑晓廷才是真的的中国民科。
  小县城里的“最牛民科”
  迄今为止,在《科学》、《自然》这两本杂志上,郑晓廷就先后发表了6篇学术文章。
  郑晓廷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平邑。
  平邑是山东南部的一个“非著名”的小县城,它毗邻孔子的诞生地曲阜,两者相距大约80公里。
  去往平邑,最快是先乘坐高铁到曲阜,然后转车。即使这样,但几乎每年,平邑都会迎来国内外古生物学者高频次的访问。
  好似诞生了孔子的曲阜一样,在古生物学界,平邑也可称作是一个“圣地”。经吉尼斯世界纪录总部认证,世界上最大的珍藏恐龙和其他史前动物化石的博物馆坐落于此地。
  这家名为“天宇”的博物馆由郑晓廷一手塑造。珍藏有1200多件恐龙化石,各种鸟类化石标本更多,有2200多件,这两项珍藏加起来,比全世界其他所有博物馆保存的相同种类标本的总和还要多。
  中科院院士、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周忠和曾评价说:“这真的是不可思议的珍藏!”
  更不可思议的是馆长郑晓廷,他以一个初中肄业生的身份闯入古生物学界,目前已是国内外具备肯定知名度的古生物学家。
  从2025年开始,他已经在国内外权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30多项研究成就,其中10多篇是在世界顶级的学术期刊诸如《科学》、《自然》上发表。多数时候,郑晓廷是第一作者。
  2025年,郑晓廷在《科学》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自从迷上古生物学之后,他请了一个英语翻译,这名翻译的主要任务是第一时间翻译海外的研究成就——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两名来自英国的古生物学家,他通过把两种原始鸟类的羽轴直径与现生鸟类的羽轴进行对比,发现这两种原始鸟类的飞羽羽轴太细弱,可能没办法支持鸟类熟练飞行,因此觉得飞行是在鸟类演化过程较晚期才发生的。
  对这一结论,郑晓廷产生了疑问,之前他所接触到的标本好像不可以支持这一论点。鸟类飞羽的羽轴非常难保存在化石中,但在600多件孔子鸟化石标本中,郑晓廷还是找到了4件标本,它们保存有明确的飞羽羽轴痕迹。
  测量之后发现,这类标本的羽轴并不细弱,长度是英国古生物学家报道的两倍,足以证明那位英国古生物学家的结论不准确。郑晓廷与人合作将这一质疑形成论文,同样发表在《科学》杂志之上,题目是《有关“细弱飞羽羽轴体现始祖鸟和孔子鸟有限飞翔能力”的评论》。
  迄今为止,在《科学》、《自然》这两本杂志上,郑晓廷就先后发表了6篇文章,这位“半路出家”的古生物学者,向外面展示了他在古生物研究方面,让人吃惊的学术天分和收获。
  2025年,郑晓廷被附近的临沂大学破格聘请为教授,该校以其为核心组建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郑晓廷担任所长。
  4年后,临沂大学更是将“终身教授”的荣誉颁给了郑晓廷,以奖励其“辉煌的”科研成就。
  作为一位民科,郑晓廷可谓功成名就。
  始于个人喜好的标本珍藏
  博物馆陈列着几十窝恐龙蛋,连中科院院士都感叹“没见过这么多成窝的恐龙蛋”。
  记者在办公室“堵住”了郑晓廷:棱角分明的平头,一件深灰色的夹克,黑色西裤,皮鞋,走路非常快,看不出一点老态,不像一个学者,倒像一个退伍军人。
  郑晓廷说,军人的确曾是他的梦想。1969年,受“文革”的影响,16岁的郑晓廷离开了初中,想当兵但爸爸不允许。后来,他在当地一家针织厂找到一份锅炉工的工作,之后他成为劳动模范,当上了平邑县的一个乡镇党委书记。
  1991年,郑晓廷调任平邑县归来庄金矿,负责在当地开建山东南部最大的一座金矿,随后他成为这座金矿的首任矿长。
  由于经营和管理金矿的关系,郑晓廷的喜好是珍藏各种稀少矿石。
  郑晓廷说,当机会遇也很好,归来庄金矿收益一直维持得非常不错,平邑县让这家县属国有企业搞多种经营。他提出建一座珍藏化石和矿物为主的博物馆,通过旅游来拉动全县经济,这一想法得到平邑县的支持,2025年,天宇自然博物馆建成。

中国“最牛民科”郑晓廷:初中肄业成大学终身教授

天宇自然博物馆内的化石藏品。这家博物馆由郑晓廷一手创办。

  在矿长一职上,郑晓廷一直干到了2025年金矿被回收。他随后拒绝了回收方的高薪挽留,回到博物馆,专心当他的馆长。
  换言之,在郑晓廷的工作履历上,无论是其早年的学习,还是后来的工作,在2025年之前,非常难看到有跟古生物学有关的部分,这是外面对郑晓廷多有质疑是什么原因。
  郑晓廷说,喜欢上古生物学多少有的意料之外。上世纪90年代末,他在报纸上看见一篇报道称,中国的化石正在很多流失到海外,连周口店人头盖骨这么要紧的化石目前都已经找不到了。这篇报道对郑晓廷的触动非常大,他开始研究并珍藏古生物化石。
  据郑晓廷自己估算,从建馆至2025年,金矿先后投入了3.9亿元寻求化石和矿物。现在,天宇自然博物馆不只有338.6克拉的中国最大钻石,还有世界上最大的紫水晶洞、绿松石,更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珍藏了世界上最多的古生物化石标本。
  天宇博物馆馆藏之丰富就连见多识广的专家也是叹为观止。
  中国最著名的恐龙专家、中科院北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说:“假如以我入行到退休所做的研究量计算,天宇博物馆的馆藏量够三代研究员进行研究。”
  走进这家博物馆,记者看到的是一个让人目不暇接的史前世界,它有三项珍藏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世界之最”。除去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博物馆以外,一根长达38米的树干化石是世界上博物馆珍藏最大的硅化木;另有世界上最大的中华龙鸟化石也陈列于该馆,这一保存完好的中华龙鸟化石长达3.8米。
  在另一个展厅,大大小小近万块石板上,密密麻麻布满的全是两亿多年前雄霸海洋的鱼龙等海洋生物化石。
  一个半人高的玻璃橱窗内,陈列着几十窝恐龙蛋化石,就像它们快要被孵化出来一样。这样盛景连中科院周忠和院士也不由得感叹:“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成窝的恐龙蛋。”
  博物馆馆长的“解剖课”
  饭店的菜单常“被动”增加食材,这都是郑晓廷解剖研究剩下的。
  新京报记者见到郑晓廷时,他正在电脑上看恐龙化石的照片。
  现在,除去几个合作项目外,郑晓廷还独立承担一个国家科学自然基金项目:下白垩统热河群鸟类化石形态和分类学研究。
  郑晓廷看照片看得特别仔细,一张一张的放大,耐心地察看。他说,这是他现在工作的正常状态,他有对抗如此枯燥工作的办法,就是每40分钟会起身,打一套自创的拳法。
  郑晓廷之前的大多数研究成就,都是源自如此的察看。
  2025年,郑晓廷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等专家合作,对来自河北约1.6亿年前的一件奇翼龙化石拓展研究。结果发现,奇翼龙的前肢和后肢上长有一种特殊的、僵直长丝状羽毛,棒状骨与手指间具备皮膜。
  这是人类初次发现具备皮膜翅膀的小型恐龙。这一成就发表在《自然》上,它还被评为中国2025年十大地质科技进展,代表着中国学者在鸟类起源研究方向上第三获得新成就。
  提及刚开始接触古生物学时,郑晓廷说,他刚开始也不了解从哪儿下手,所以广撒网,买回了不少书,无论是鸟类、爬行类、哺乳类,有关研究者的文献等都找来学习。学会肯定的入门知识后,郑晓廷决定亲手解剖,以知道有关动物的骨骼结构。
  郑晓廷亲手解剖了上百只鸡、鸭、鱼、鸽子等,而博物馆饭店的菜单,也因此“被动”增加了这类食材——都是郑晓廷解剖研究之后剩下的。
  一位员工回忆,有一段时间他们甚至每天吃鸵鸟肉,郑晓廷先后买回了好几只人工饲养的鸵鸟解剖,很多的鸵鸟肉让博物馆的职员们“苦不堪言”。
  这位职员还回忆,那段时间郑晓廷对解剖的喜好到达极致。博物馆两栋楼之间通过透明的玻璃桥连接,间或有飞鸟撞死在玻璃桥下,郑晓廷每每都是将死鸟带回办公室解剖。有一次,临沂动物园去世了一只秃鹫,郑晓廷听闻后,带人到掩埋地将这只已经去世了十多天的秃鹫挖了回来,一并拉回的还有一头去世了四十多天的长颈鹿。当时正值盛夏,气味特别难闻,但郑晓廷不管不考虑,在博物馆主楼后面的空地上,一块一块地解剖研究。

中国“最牛民科”郑晓廷:初中肄业成大学终身教授

  2月29日,62岁的郑晓廷在解说一副鸟类骨骼标本。初中肄业的他,在《自然》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学术文章,成为颇具知名度的古生物学者,更被叫做“中国最牛民科”。
  作为当代中国最著名的恐龙专家,徐星觉得郑晓廷身上有着古生物学起源时研究者的影子。古生物学刚开始出目前欧洲的有闲阶级中,这类人物质上得到了满足,由于好奇和兴趣,开始挖化石、知道生物。
  一次同意媒体访问时,徐星说到郑晓廷。他说,郑晓廷对现生鸟的熟知程度远远超越不少专业学生,“他对不同鸟类幼年、成年的胸骨等结构的差异很熟知,这也能够帮助他理解鸟的身体发育对生殖、飞行等方面的影响。”
  徐星表示:“解剖课应该是古生物学研究要紧的基础课,但由于经费有限,国内的解剖课被大大简化了。”
  “专家学者并未歧视我的学历”
  郑晓廷说,他在古生物学上有所收获,一个非常重要是什么原因便是中国古生物学界的开放。
  从一个初中肄业生,转变成一个知名的古生物学者,再加上其间金矿矿长的身份,叫人不由得质疑郑晓廷学术的成色。
  但公众所不知的是,在成为一名知名的古生物学者之前,郑晓廷便以一个初中肄业生的身份,获得了含金量极高的国家科技进步奖。
  当时,身为矿长的郑晓廷执掌归来庄金矿期间,创造了一种“全泥氰化尾矿压滤滤饼干式堆存滤液循环借助提金工艺”。这项新技术解决了尾矿处置的污染问题,被专家鉴别为“世界先进的氰化尾矿处置工艺”。1996年,这项成就更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时被列为国家“九五”科技成就重点推广项目。
  天宇博物馆办公室尹绪伟说,郑晓廷的学习力和顽强的毅力令其折服,初中的学历并未成为他事业的门槛,当镇党委书记时,他是一个好的镇领导;当矿长时,他创造了世界领先的处置工艺;当馆长时,则成了一个知名的学者,“干一件事就能成一件事”。
  就连减肥,郑晓廷也显现出异于常人的毅力。
  去年,已经年过六旬的郑晓廷下决心减肥,结果不到一年时间,成功将体重从210斤,降到目前的150斤左右。“我下决心做一件事之后,没不成的”,郑晓廷对我们的毅力非常有信心,“当然,这件事的首要条件是科学的”。
  郑晓廷说,他之所以能在古生物学有所收获,一个非常重要是什么原因便是中国古生物学界的开放,“无论是北古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还是南古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包含中科院院士,他们并没歧视我的初中学历,一直是非常平等的交流。”
  在这类国内外顶尖学者的帮忙之下,加上自己不断地学习,郑晓廷对古生物学的研究渐渐走上正轨,认识也愈加深。郑晓廷坦承,他的这种“成才路径”非常难在其他学科复制。
  一次同意媒体访问时,郑晓廷说:“《科学》和《自然》杂志对于文章的需要,第一是有新的发现,古生物学比起其他学科来,基于化石材料的察看和革新也愈加容易一些。其他一些譬如数学、化学、物理如此的学科,本身就非常难做出如此的文章。所以我如此一个初中都没毕业的人,能在如此顶级的杂志上发表文章,更不是什么特别不可能的事。”
  徐星在一次受访时也介绍,在古生物学研究中,化石的采集和维修占到了一半的工作量。这一点和其他古生物研究者相比,郑晓廷便具备巨大的优势,他拥有“主场之利”——他所在的天宇博物馆珍藏有世界上最多的古生物化石标本。
  “在对(化石的)信息进行讲解时,需要用古生物学的表达方法,用科学语言进行描述。显然,郑馆长在这一方面一定办不到”,徐星说,“古生物学是证据科学,不缺少理论,需要的是找到有关的化石证据。在大家一块署名的文章里,我的工作是帮他把思想表达出来。”
  “我跟那些‘民科’不同”
  “做之前你得做很多的调查论证,不是不负责任的乱想。”
  郑晓廷也关注时下正热的“诺贝尔哥”郭英森,他不想掺和到这场有关民科之争的话题之中,尽管他不不承认自己也是一名民科。
  郑晓廷说:“我这个民科和他们不同,我是从企业走出来的‘民科’。在企业中做研究,你得指导生产,得对企业负责,对国家投入的钱负责,你得依据你的实质问题来设立研究的课题,做之前你得做很多的调查论证,不是不负责任的乱想”。
  一直以来,民科在中国的热度不低。对于民科,比较通行的概念是:民间科学喜好者或者研究者。有关研究表明,中国的民科起于“大跃进”年代,在上世纪80年代达到顶峰,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后,哥德巴赫猜想成为民科关注的学术焦点,到了现在仍不断有人宣称,解决了这一“世界性的难点”。
  除“哥德巴赫猜想”外,还有永动机、相对论、进化论等也是民科关注的焦点,但极少有民科的研究能得到科学界的认同。
  作为一名民科,郑晓廷也曾质疑过进化论。他的第一本个人专著题目便是大得吓人、具备浓郁民科味道的《地球生物起源》。
  在这本书的序言中,郑晓廷说,促进其写这本书的一大缘由是,“达尔文没说明白地球生物变化形成的真的缘由”。不过,郑晓廷非常快意识到自己当时看法的不成熟。他将这本书也赠送了一本给记者,但特别交代,“不需要去看”,“由于写得不成功”。
  郑晓廷说,其实真的的民科不少,央视《我爱创造》介绍的对象,基本上都是民科,“他们来自民间,并未同意系统的科学练习,但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出新的东西,解决了现实问题”。
  从他们身上,郑晓廷看到了自己十六七岁时当锅炉工时的样子。
  当时,郑晓廷和另外一个小伙子在一个职位。两个青年一块憧憬将来,郑晓廷喜欢创造创造,当时满脑子都是想怎么样把锅炉工艺改进,“由于天天人工铲煤太累了”;另外一个小伙子则一直想着出国。
  于是,两人下班后一块看书,一个自学机械、工程;另外一个则捧着英语书、听《美国之音》。
  郑晓廷满脸微笑地给记者讲述了这个励志故事。后来,针织厂同意了这位年轻锅炉工设计的策略,将锅炉改导致半自动工艺。不多年后,郑晓廷成为这家针织厂的副厂长,生活由此起步。而那位与他一块熬夜看书的工友,自然也得偿所愿,后来他真的出国了。
  新京报记者 谷岳飞 山东平邑报道
  摄影(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谷岳飞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