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泪”甩卖的两元店依旧存在,但他们还真不亏本。

怎么样开两元店线下门店,2元店批发在哪儿拿货

“老板携带嫂子跑了,全场观众为两元钱落泪。”

你有没被如此的大喇叭广告洗脑过:

“两块钱买不到亏损,你买不到。”

"上个月,商店以两元的价格清仓了所有产品."

……

“这家店几千的产品都是两元钱”

大喇叭反复念叨,让“两元”定义深入人心。看上去薄利多销没钱赚,但真的亏钱吗?

如此简单暴力的广告在一线城市并不多见,但在三四线城市的景区、老社区、人流密集的地方,两元店依旧存在。

但注意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卖的产品、品类,甚至货架形式,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保赚才是大门道

大家对两元店的印象可能是外观奇特,内饰凌乱。

虽然价格是两元,但购买价格只不过店主自己“清仓”,但你可以一定的是,他们产品的价格可以保证两元店的价值率。

几乎每一个两元店都有这类东西:钢珠、百洁布、小木刷、小挂钩、一排排小夹子和眼镜等。这类日常用到的东西,总是会放在店门口的显眼地方。

领货价格从0.3元到1.8元不等,其中1.2元是主要产品。低廉的采购价格和相对较大的交付量创造了薄利多销的商业模式。

目前的两元店不会纯真无邪到去义乌批发盒装小产品,会选择更经济的方法在——拿货。

这类产品都有我们的门道,一般是商场门店滞销的产品,与厂商积压的产品。这类水平参差不齐的产品,集体采购打包,然后送到两元店。

怎么样开两元店线下门店,2元店批发在哪儿拿货

况且两元店一定没售后,但也无关紧要。景区门口开的一些两元店人流量巨大,店主们做了不少年买卖,从来没需要过退货。

然而,这部分产品总是由于水平还可以、外观好而获得好的销售量。

低投入、低本钱、高流量、保本,是二元店小买卖的敲门砖。

当然,大部分买家不会在两元店对产品水平斤斤计较。在君的解析中,好像是一种“小赌”。假如你买了一个好的,你会有一种错觉,感觉它值这个钱,买两次也没关系。

那为何要叫“两元”而不是五元或一元呢?

两元店有其固定的套路

其实不少两元店不只有两元的商品,还有一些价格稍高的商品会定价五元、十元甚至二十元。当然,有时他们也卖一元的商品。

两元钱朗朗上口,深入人心。它可以简单暴力地刺激买家的购买欲望。若是五元

由于两元不是用来描述产品的特征,而是为了普及底价的定义。

看上去价格不够惊喜,而说一元则意味着更多的陷阱。



怎么样开两元店线下门店,2元店批发在哪儿拿货

当然,这两年伴随人力和运输本钱的攀升,现在大多数二元店已经“消费升级”成五元店、十元店,但所卖的货物和品类却和原来差不太多。

现在爱逛这种两元店的买家,大多还是以不如何熟知网上购物的老年人为主。



店门口大喇叭广告中说的上千种产品其实也不算夸张:上到五金工具,下到厨房用品、瓶杯玩具,应有尽有。你总能发现自己需要或者可能需要的东西。

走进如此的店里,因为两元店的产品类型实在是太多,买家对着琳琅满目的便宜百货也非常难空手而归。


升级换代的“两元店”


大城市的市民对这种两元店可谓是身经百战了,他们明确地认识到:两元说白了就是吸引人进店的方法,而能否买到用得上的产品真的非常难说。

两元店虽然噱头非常足,但却非常难在现在的一二线城市存活下来。



还有一些客观原因同样致使两元店和城市格格不入,而今的一二线城市,两元店即使逃得过拆违建,哪个还敢在店门口弄个大喇叭?先不说扰民,这种乡土气息就太过浓厚,与城市形象不符。

非常重要的,还是两元店的商品水平问题,有的东西看起来非常精致可用一两次就坏了,虽然大家都不会上门讨个说法,可总有一种实惠没好货的吃亏感。



怎么样开两元店线下门店,2元店批发在哪儿拿货

但大城市同样也有对底价的需要,于是两元店以另一种形式崛起,以名创优品为代表的升级版“十元店”出现了,而且颇受青睐。

而且市民的生活步伐愈加快,爱去逛店无目的性淘东西的人少了,假如真有需要,也会选择在电子商务下单,哪个也不会满大街找两元店。



能做起来是什么原因非常简单,买家才不管产品是否抄袭,实惠又好使就好了。

门店设计照搬日系风格简洁风格,平价的产品照抄一线品牌的设计……屡陷抄袭门的名创优品居然成了零售的黑马,还有计划今年内在纳斯达克上市。



对于两元店这种业态,不能不佩服企业的智谋和方法,能让滞销品和积囤货以底价销售出去,对企业和买家来讲是双赢。



不能否认的是,那些曾喊着“最后两周统统两元”长达数年的小店们,现在是到了快退场的时候了。

但通过牺牲产品水平来换销售量还是不可以长久,一个个“两元店”不停倒下,新的“两元店”又涌出来。


- end -